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策法规 >> 正文

安徽省工业领域新兴产业发展培育计划

 为贯彻落实省自主创新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精神,实施创新推动战略,加快我省新兴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制定本培育计划.
一,充分认识加快发展新兴产业重要意义
锦涛总书记视察安徽时强调,只有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始终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增添发展的新优势.同时要求安徽在自主创新上有更大作为.
王金山书记在2008年6月省委中心组学习讲话中指出,我省工业发展的层次仍然偏低,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改变经济增长的产业支撑结构,大力培育发展新兴产业.
王三运省长也多次强调,要推进自主创新,在创新型产业发展上聚焦突破,打造一批具有爆发性增长潜力的新兴产业群.
我省尚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初始阶段,工业化过程中的经济增长,受到国内消费不足,生产成本上升,国际竞争加剧等一系列矛盾的困扰,尤其是受到宏观形势变化和资源,环境及生产要素约束的影响.因此,必须加快新兴产业的发展,拓宽工业增长的产业发展空间,形成新的增长极,推动我省工业结构由资源主导型向技术资本主导型转变,促进节能减排,化解各种制约因素,带动工业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特别是在世界经济衰退趋势比较明显的情况下,发展新兴产业能增加有效供给,进一步启动内需,为我省工业经济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动力.
二,安徽省新兴产业发展现实基础及条件
工业领域新兴产业主要是指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形成的新产业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形成的新产业.
近年来我省工业领域加快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同时,新兴产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在生物,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领域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至2007年底,我省工业领域新兴产业产值近800亿元,约占全省工业的10%.
目前,我省发展新兴产业的环境正在不断优化,发展条件不断趋于成熟.
一是拥有一批优势技术.在新兴产业领域,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技术.科大讯飞基于新一代语音合成,语音识别,口语评测技术开发而成的新一代语音交互系统;丰原集团国家发酵工程技术中心利用菌种技术,发酵技术制成生物能源,生物化工和生物材料等,并在秸秆纤维素的利用转化技术及下游产品的应用开发取得多项优异成果;安徽华皖碳纤维有限公司亚砜一步法碳纤维原丝生产技术;安徽华东光电技术研究所国家特种显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特种高亮度显示,特种彩色显示,特种平板显示模块技术等领域取得重大成果;奇瑞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国家节能环保汽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要承担汽车技术中新型节能环保等关键技术的研发,汽车新技术的成果转化;中科大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的量子保密通信技术;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国家玻璃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则通过玻璃深加工技术与装备科技成果的开发与转化,促进了我国玻璃深加工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化进程.
二是拥有一批优势企业.在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等领域,部分企业位居行业前列.铜陵精达被列入全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芜湖海螺川崎节能设备制造有限公司生产水泥余热发电用PH锅炉,是全国节能环保设备生产的领头羊;拥有静电除尘,布袋和烟气脱硫国际先进生产技术的安徽意义环保设备公司,艾尼科环保技术公司在国内环保装备行业处于领先地位;安徽国祯公司城市污水处理和工业污水处理工艺及装备被列入国家重大专项;中科铜都粉体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第一家能生产系列银粉的企业;丰原生化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生物能源和生物化工产业基地;安科生物公司已成为国内生产干扰素品种最全的制药企业.
三是拥有一批优势产品.蚌埠华益导电膜玻璃有限公司年产2000万片ITO玻璃规模全国第一,AR抗反射膜玻璃为国内首家产业化项目.安徽省凤形耐磨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稀土耐磨产品目前规模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铜都铜业铜合金粉,丰原生化年产30000吨L-乳酸产量居全国第一;安徽龙磁科技有限公司铁氧体永磁材料出口欧美及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居全国领先.
四是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建设,为我省新兴产业提供了发展机遇.合肥,芜湖,蚌埠3市集中了安徽省大部分的创新资源,是我国中西部地区科技资源较为密集的地区之一.3市共有130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6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尤其是合肥市作为全国唯一的科技创新型试点市,通过近5年的实践,在创新体制机制,探索产学研结合有效模式,整合科技资源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在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等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
然而,我省新兴产业在发展的同时,仍然存在着企业数量少,规模不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不多,投入不足以及策支持力度不够等诸多现实问题.如在新兴产业中占重要地位的我省电子信息产业,2007年企业数占全省企业总数为3.3%,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不足2%.研发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仅为1.5%左右,低于全国3%的平均水平.
三,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发展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和我省出台关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一系列策措施的机遇,依托中科大,合肥工业大学,中科院合肥分院等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资源,充分发挥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承载和辐射作用.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加大府的扶持力度,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和集约集群发展原则,把工业领域新兴产业培育成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使我省成为中部地区重要的新兴产业基地.
加快实施"663新兴产业培育计划",即发展光伏,生物,新材料,节能环保,新型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6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合肥,芜湖,蚌埠,马鞍山,滁州,铜陵等6大产业基地;到2012年,工业领域新兴产业产值达到3000亿元.
(二)发展目标
重点建设269个新兴产业项目,累计技改投资620亿元,到2012年,争取培育1个千亿元新兴产业,即新材料产业,产值达到1200亿元;3个300亿元以上新兴产业,即光伏产业,生物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产值分别达到500亿元,500亿元和350亿元;2个200亿元以上新兴产业,即节能环保产业和新型装备制造业,产值分别达到250亿元和200亿元.
到2012年,全省新兴产业产值达到3000亿元,年均增长30%,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5%左右.
四,发展重点和区域布局
(一)光伏产业
充分利用我省丰富的石英砂资源,依托合肥工业大学国家光伏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和蚌埠玻璃工业设计研究院等技术优势,围绕光伏产业,加快发展晶体硅,太阳能玻璃,太阳能电池3大领域,形成光伏产业链.鼓励太阳能电站建设.建设滁州,蚌埠,合肥市3大光伏产业集聚区,重点实施30个建设项目,总投资80亿元.到2012年,全省光伏产业产值达到500亿元,其中,凤阳硅产业基地达到300亿元.
支持滁州市天长硅能产业基地建设,重点发展多晶硅,单晶硅,太阳能电池板等产品.重点实施安徽中信硅能公司,安徽佳品硅业公司多晶硅项目,安徽中煜硅能公司,天长百盛半导体公司,安徽矽力康晶能公司等单晶硅项目,以及安徽新鑫太阳能公司硅切片等项目建设.
支持合肥光伏产业园建设,重点发展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组件,储能电池,太阳能热水器等产品.重点实施安徽景坤新能源,中南光机等企业单晶硅及深加工项目建设,安徽派雅新能源公司太阳能电池组件,合肥阳光电源公司并网逆变器和控制器,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公司锂电光伏电源等项目建设.
支持蚌埠玻璃产业园建设,重点发展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及太阳能玻璃产业.实施蚌埠普乐新能源公司1000兆瓦薄膜太阳能电池板,蚌埠华益公司年产300兆非晶薄膜太阳能电池板等项目建设,蚌埠雷诺节能公司大面积透明导电玻璃.
支持安徽天盛硅材料公司年产3000吨多晶硅和广德精晶硅体材料公司年产600吨多晶硅项目建设.
着力打造凤阳千亿元硅(玻璃)产业基地,重点发展硅冶炼,太阳能玻璃等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建设万吨级多晶硅生产线,年产1000MW多晶硅及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线,500t/d太阳能光伏玻璃和年产1000万只太阳能真空管生产线等项目.
(二)生物产业
充分利用我省丰富的农作物和林业资源,依托丰原集团国家发酵工程技术中心及有关科研院所的技术支撑,围绕生物产业,加快发展生物能源,生物化工和生物医药3大领域.建设合肥,蚌埠,芜湖,亳州,淮南市5大生物产业集聚区,重点实施43个建设项目,总投资55亿元.到2012年,全省生物产业产值达到500亿元,确立我省作为全国重要的生物质产业基地地位.
1,生物能源.
重点发展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生物质热解气化,厌氧沼气等生物质转化技术与设备.支持丰原集团利用非粮原料生产燃料乙醇,积极推进产业化步伐;支持国风集团等企业以油料植物,餐饮业油脂等废油为原料生产生物柴油;积极推进中国科技大学自主开发生物质热解液化技术的产业化,突破秸秆液化燃料的产业化装备制造技术;加快淮北矿业集团纤维素生产液体燃料中试项目,以及安徽易能生物能源公司生物质热解液化生产线建设;支持华能宿州生物质能发电公司等企业利用秸秆等生物质能发电.
2,生物化工.
巩固蚌埠生物化工发展优势,重点发展有机酸,不断提升柠檬酸,赖氨酸,L-乳酸等产品质量,积极发展聚乳酸生物可降解塑料,聚乳酸聚酯,无毒增塑剂等新型生化衍生产品,不断延伸产业链;依托丰原集团国家发酵工程技术中心开展秸秆纤维素和玉米芯综合利用和加工产业化研究;宿州丰原生化以玉米为原料形成生物基材料产业链,重点发展乙烯,环氧乙烷,脂肪醇醚,乙二醇,乙醇胺等产品;支持安徽华发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建设年产3万吨各类淀粉基生物质降解塑料项目.
3,生物医药.
重点发展现代中药产业,建设以华佗国药,九方制药等为龙头的亳州现代中药产业集群.加强地道药材生产基地建设,形成药材生产-药材加工-中成药产品链,推进中医药产业的工业化进程.利用超临界萃取,分子蒸馏,超微粉碎,大孔树脂吸附,生物色谱等现代分离纯化技术,重点推进中药提取物,中药饮片,原料药等中间体的研发和生产,加快治疗心血管,肿瘤,肝炎,骨质疏松,血液病,肾病,等疾病的中成药开发.重点实施古井九方年产5亿粒国家中药二类新药葛酮通络胶囊产业化项目,天康集团国家中药三类新药银花解毒颗粒产业化项目,康辉药业年提取2000吨芍药苷,济人药业中药配方颗粒研发新药"盆炎净"等.
在治疗性抗体,多肽合成药物,不产生耐药性的新型抗生素,人血代用品,急救药物等我省优势领域,力争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创新药物.着力推进合肥1100万支/年世界最大乙肝疫苗生产基地建设,重点支持安徽安科生物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500万支/年克痤隐酮凝胶,200万盒/年滴丸剂项目,安徽龙科马生物制药有限责任公司500万支/年伽玛干扰素项目,安徽龙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年产1500吨威兰胶等微生物多糖项目,安徽金仕达集团聚L-乳酸生物材料产业化和金仕达200吨/年天然VE原料技改,姜黄提取物(注射液)项目等.
重点支持芜湖建立全国外用药研发中心.以中药,外用药和肿瘤药物研发产品为主,打造治疗肝胆,心脑血管以及妇科疾病为主的中成药生产和抗肿瘤类原料药,中西合成制剂生产线为主的抗肿瘤药物生产及外用药生产产业体系;支持安徽双鹤药业有限公司,芜湖康奇制药有限公司,芜湖绿叶制药有限公司等企业做大做强.
加快淮南综合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建设.重点建立以吉爱姆和血制品为主打产品的生物制品产业,以果糖二磷酸钠,阿奇霉素,盐酸特拉唑嗪,倍他司汀,苦参碱为主要的创新药物,以中药保护品种小儿奇应丸,咽喉消炎丸,脑力静和抗病毒口服液为主打产品的中药产业;支持黟县环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红豆杉综合开发基地建设.
(三)新材料
根据我省现有产业基础及发展趋势,围绕新材料产业,加快发展电子信息材料,稀土材料,冶金新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石油化工新材料,纺织新材料等6大领域,重点建设合肥,芜湖,铜陵,马鞍山,安庆,滁州,蚌埠等7大产业集聚区,实施67个建设项目,总投资320亿元.到2012年,新材料产业产值达到1200亿元.
1,电子信息材料
围绕电子信息产业链和家电产业链,依托我省高等院校及中科院,中电科技集团等驻皖科研院所在电子信息基础领域的技术人才优势,建设以合肥为中心的省会经济圈电子信息产业密集区和芜湖,铜陵,马鞍山,滁州沿江电子信息产业带.重点发展电子工业用有色金属材料,新型显示材料及器件,半导体材料,电子能源材料,磁性材料等5类产品.到2012年,全省电子信息材料产业产值达到200亿元,成为全国重要的电子信息材料生产基地.
――电子工业用有色金属材料:依托芜湖鑫科,恒鑫,楚江,铜陵有色,铜峰电子,精达等铜合金材料加工制造骨干企业,带动集聚关联企业,形成铜加工产业链.重点开发高品质的电解铜箔和覆铜板,做大做强铜陵铜及铜合金粉,超细银粉等金属粉体材料,建成中国最大的金属粉体新材料基地;建设磷铜材料,电子浆料用贵金属材料,电子专用钎料,电子屏蔽材料,铜铬合金材料等金属合金新材料等产品群体.
――新型显示材料:重点发展超薄显示器基片,ITO导电膜玻璃,触摸屏玻璃,手机和电脑显示模块,彩色滤光片等与信息产业相配套的基础材料.加快推进合肥京东方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TFT-LCD)六代线项目和合肥乐凯工业园LCD的聚脂薄膜生产线等项目建设;重点实施安徽省蚌埠华益导电膜玻璃有限公司年产400万片AR抗反射膜玻璃项目和年产50万片PET-FILM卷绕镀膜玻璃等项目.支持安徽华夏电子有限公司国家级特种显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开发特种显示器件,微波真空器件等高技术产品.
――半导体材料:重点发展高质量大圆径单晶硅及外延片,超净高纯化学试剂,电子特种气体,溅射靶材,光刻胶.加快发展超高亮度发光二极管外延材料及管芯,半导体激光二极管外延材料及器件,尽快形成产业规模.鼓励发展半导体发光(照明)材料,固体激光材料等新型光电材料以及中高档片式元器件,智能化敏感元器件,半导体芯片及器件等.支持芜湖升阳光电科技有限公司8.6英寸及以上单晶硅等项目建设.
――电子能源材料:加快发展锂电池负极改性石墨材料,正极锂钴氧材料,锂铁,锂锰氧,锂镍氧等正极材料和新型负极材料.研究开发通讯电池用连续拉网式泡沫镍新材料,燃料电池等新型电池及材料.重点实施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公司锂铁材料,铜陵金泰电池材料公司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等项目.
――磁性材料:依托马鞍山磁性材料基地和庐江电子磁性材料产业产业基础,加强与中科院研究所,合工大材料研究院等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合作,加快开发异型铁氧体,高性能钕铁硼,非晶磁材,微晶软磁等高科技产品.支持雄风新材料,安徽龙磁,安徽万磁等企业发展高性能钕铁硼,高性能永磁铁氧体磁瓦,非晶态合金带料及铁芯等产品.重点实施龙磁科技的4200吨/年高性能永磁铁氧体材料磁瓦,支持安徽正诚磁业科技公司铁基低稀土双相纳米晶永磁材料项目建设.
2,稀土材料.
加强稀土技术应用,提高相关产业产品附加值,构建以马鞍山为中心,辐射芜湖,黄山,铜陵,巢湖等地,打造以稀土永磁,稀土镀层,稀土耐磨等应用新材料为重点的3大稀土应用产业集群.到2012年,全省稀土应用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建成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稀土应用材料基地.
――稀土永磁材料:鼓励发展稀土永磁材料及其应用产业,并促进向下游产业延伸,重点发展稀土永磁电机,大力推广稀土永磁电机在汽车,电动车,各种自动仪表中的应用.重点支持天源科技公司高纯四氧化三锰软磁材料,中高档硬磁锶铁氧体预烧料和永磁铁氧体器件等产品发展.
――稀土镀层材料:大力发展稀土金属制品,促进产业向下游延伸,形成产业链.鼓励发展稀土铸铁合金,稀土钢,稀土铝合金,稀土铜合金,稀土锌铝合金钢绞线以及金属材料的稀土钝化处理技术应用等,鼓励其产业链向两头延伸发展.重点支持马鞍山玉龙金属制品公司编织渔网用稀土锌铝镁合金镀层钢丝,鼎泰科技公司稀土锌铝合金镀层钢丝钢铰,恒大线路器材公司通讯线用镀锌低碳钢丝等产品发展.
――稀土耐磨材料:大力推进稀土耐磨材料在工程机械,汽车,水泥,能源,机械制造等领域中的应用,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发展壮大并延伸产业链.重点发展安徽省凤形集团耐磨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宁国市耐磨材料总厂)金属耐磨材料铸造生产.
加快稀土在冶金,汽车,化工,纺织,种植业等行业的应用研究.
3,冶金新材料.
围绕汽车和船舶等产业的发展,依托马钢公司等企业重点发展薄板,中厚板,特种钢,以及粉末冶金及制品,优质线材等5类产品.到2012年全省冶金新材料产值达到450亿元,成为全国重要的冶金新材料生产基地.
――薄板:大力开发和生产汽车,集装箱等行业所需的薄板产品.建设马钢公司钢铁精品基地,开发汽车,家电等行业所需的高档薄板产品.
――中厚板:大力开发品种板材,提高品种板的比例,为汽车,造船,压力容器,管线等行业对中厚板产品的需求提供有力支撑.建设大规格,高强度宽厚板生产线,适应我省造船,管线等行业对宽厚板产品的需求.
――特种钢:重点发展齿轮钢,轴承钢,锚链钢,提高产品档次,提高高纯度,细晶粒,易加工产品比例.形成系列化,规模化产业体系.
――粉末冶金及制品:进一步加大预合金粉,无偏析混合粉和扩散型合金粉的研发力度,稳定质量,开拓国际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拓展在包装,化工,冶金,磨具材料等行业的使用领域,开发汽车发动机,变速装置,减震器,电动工具以及家电用粉末冶金零部件制作新技术,提高粉末冶金零件制作水平.
4,建筑新材料.
重点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建筑卫生陶瓷,建筑节能玻璃,环保型涂料,塑料建材,玻璃纤维等6类新材料.到2012年,全省建筑新材料产业产值达到200亿元,形成较完整的,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体系.
――新型墙体材料:大力发展节土,节能,利废,环保,多功能墙体材料.重点发展轻质石膏板等内外墙体材料,提高墙体材料的保,隔热和防渗性能.
――玻璃深加工:重点发展深加工玻璃产品,优质浮法玻璃生产线及配套的建筑节能玻璃,建筑安全玻璃,汽车玻璃,特种玻璃,高档日用玻璃,开发利用太阳能发电的平板玻璃,电致变色玻璃,石英晶振材料等高科技深加工产品.支持开发工艺装饰玻璃,光学玻璃等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鼓励蚌埠华光,芜湖长信,合肥蓝实等企业延伸产品链.着力打造蚌埠,滁州(凤阳县)玻璃深加工产业集群.重点实施凤阳玻璃公司日熔化量600吨级优质浮法玻璃和日熔化量700吨汽车级浮法玻璃生产线等项目.
――化学建材.依托国通管业,欧波管业等大力发展高性能塑料管材以及塑料复合管,塑料金属复合管及各种复合材料制造的波纹管,环形肋管,缠绕管等新型管道产品.支持海螺集团,国风集团开发塑料门窗等异形材,新型保隔热发泡塑料,塑料密封材料,木塑复合型材;鼓励发展高分子材料与混凝土复合墙体,屋面,门窗,外装饰材料,庭院构件等集成化房屋建筑材料.建筑涂料重点发展中高档外墙涂料,环保型的内墙乳胶漆,粉末涂料及辐射固化涂料,努力打造安庆高档涂料生产基地.
――玻璃纤维.重点发展高强度玻璃纤维和特种玻璃纤维,石英玻璃纤维及制品,积极开发玻璃纤维复合材料,打造旌德,桐城玻璃纤维产业集群.
5,石油化工新材料.
重点发展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和化工新材料等产品,着力打造安庆石油化工新材料基地.到2012年,全省石油化工新材料产值达到200亿元.
围绕石油化工产业链,加快实施安庆石化800万吨炼化一体化项目,推进下游产品开发.重点实施40万吨/年ABS工程塑料,20万吨/年MMA,80万吨/年PTA,70万吨/年PET等下游产品;支持安庆和兴化工公司和清华大学合作开发的聚丁二酸丁二酯(PBS)可降解塑料项目,带动下游塑料加工业的发展;支持旌德县实施PTFE裂隙膜项目;鼓励发展功能复合材料,膜材料,塑料合金等新材料;努力突破有机硅单体及下游产品的技术壁垒,发展有机硅材料;适应市场发展需求,加快发展热塑性复合材料制品,玻璃钢输气管道,渔船,汽车覆盖件等.
6,生物和特种纺织新材料.
围绕纺织产业链,重点发展特种纤维,生态纤维,天然纤维素纤维等三类新材料.到2012年,全省纺织新材料产值达到50亿元.
――特种纤维:重点发展碳纤维(原丝)和高强高模PVA纤维等.加快实施合肥国家烟草专卖总局5万吨/年醋酸纤维素烟用丝束项目,皖维高新材料公司5万吨/年高强高模PVA纤维项目,推进安徽佳力奇碳纤维公司特大宽门幅碳纤维毡,安徽鑫丰碳纤维公司24K大丝束民用碳纤维,蚌埠珠绒的聚丙烯腈基碳纤维等项目建设.
――生物纤维:研究开发生产竹纤维,玉米(聚乳酸)纤维,大豆蛋白共混改性纤维等生态纤维.充分利用皖南丰富的竹资源,加强研究竹纤维的产业和产品定位,培养打造竹子生产-竹纤维制造-纺纱-织造-染整及成品加工等产业链条.进一步鼓励丰原集团扩大聚乳酸的生产规模,加快聚乳酸纤维的研发,应用.
――天然纤维素纤维:进一步研究开发天然纤维加工技术,鼓励铜陵华源苎麻公司开发亚麻,苎麻等纺织产品.
(四)节能环保产业
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发展趋势,围绕节能环保产业,加快发展节能装备,环保装备,污水处理,资源利用和节能环保产品等5大领域,建设芜湖,蚌埠市2大产业集聚区,重点实施65个建设项目,总投资90亿元.到2012年,全省节能环保产业产值达到250亿元,建成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竞争优势的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业基地.
重点发展余热发电等节能设备制造,节能产品以及烟气除尘处理设备,水处理设备以及环保检测专用设备制造等.联合合肥工业大学等科研院所组建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噪声治理,土壤污染治理,节能技术,生态修复,农村生态及循环经济等环境保护方面等领域开展研究并逐步实现产业化.力争在火电厂烟气脱硫,城市污水处理,工业废水处理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等重点领域取得一批关键技术创新成果.
1,节能装备.
以马鞍山钢铁公司,海螺川崎节能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安徽金鼎锅炉股份有限公司,安徽鑫龙电器股份公司和芜湖市金牛变压器制造有限公司,基伊埃(芜湖)川崎机械制冷设备公司为代表的一批节能装备制造骨干企业为龙头,重点发展烧结机余热发电设备,水泥纯低余热发电成套设备,电站锅炉等,重点建设大容量,高参数循环硫化床锅炉设备,CK立磨及垃圾焚烧处理设备,工业燃烧器,热交换器,超大容量,低耗,低噪音,低局放的节能变压器以及为国内外船舶,电力配套的增压空气冷却器和循环空气冷却器等.支持池州浙源纸业公司生物质能锅炉替代煤燃烧锅炉和池州市三二五发电公司生物质发电锅炉改造项目的实施.
2,环保装备.
以蚌埠市安徽意义环保设备公司,安徽恒意环保科技公司,艾尼科环保技术公司,铜陵市铜冠机械公司等企业为龙头,重点实施日立移动极板,新型燃烧器,电除尘器,玻璃窑炉环烟气脱硫除尘设备,大型水处理成套设备,无助燃垃圾焚烧炉设备,环保检测专用设备,以及金属矿山环保设备.通过引进消化吸收美国EE公司的静电除尘,布袋除尘,烟气脱硫技术,燃烧器技术以及德国RAGA AG公司新一代脱硫除尘一体化技术,开发新一代脱硫除尘一体化成套装备等.
3,节能环保汽车.
重点发展混合动力汽车和新能源汽车.加快弱混合动力与中度混合动力汽车产业化步伐,推进强混合动力汽车,替代燃料汽车和纯电动汽车的研究和开发.支持芜湖奇瑞国家节能环保汽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进一步提升ACTECO发动机性能,降低油耗,采用进排气凸轮轴可变气门正时(VVT),可控燃烧速率(CBR),废气涡轮增压中冷(TCI),汽油缸内直接喷射(GDI),柴油涡轮增压(DTI),柴油高压共轨直喷,HCCI(均质压燃)等技术开发高效内燃机,以及通过汽车传动与驱动,材料轻量化,汽车动力电池,制动能量回收,替代燃料,整车设计与优化,制造工艺等技术的系统实施,推动汽车节能环保技术的发展.重点实施年产5万辆M1/A5弱混合动力(BSG)和中度混合动力(ISG)汽车,年产5万台电动轿车用动力电池与电动汽车核心模块,年产30万台1.3-1.5L系列汽油发动机和年产15万台柴油发动机,2.0L缸内汽油直喷(GDI)发动机产业化,发动机VVT子系统产业化,年产15万套涡轮增压器,年产20万台CVT变速箱和年产10万台6AT变速箱等项目.
同时,支持江淮汽车,合肥锻压等企业研制开发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等节能环保汽车.支持安凯客车采用锂电池和超级电容作为动力总成,结合其全承载车身技术,开发纯电动客车,积极推广天然气客车.
4,污水处理设备.
支持安徽国祯公司开展城市污水处理和工业污水处理工艺及装备的战略研究与应用领域的拓展,产品研发制造到设备集成.重点实施水污染控制技术与治理工程等重大专项,研究污水氧化沟处理工艺并形成氧化沟成套技术和设备系统产业化.支持安徽瑞福祥食品公司"全糟厌氧+IC厌氧处理"污水处理技术产业化,安徽古井集团九方制药公司污水处理,安徽菲利特流体设备制造公司新型环保水处理设备产业化等项目建设.
5,资源综合利用.
重点建设马鞍山钢铁公司90万吨高炉渣微粉生产线,安徽鑫科新材料公司废杂铜资源综合利用,奇瑞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芜湖新兴铸管转炉煤气发电,淮南矿业瓦斯综合利用,丰原生物化学公司综合废水处理和沼气综合利用等项目.支持铜陵丰泽建材公司300km3/a粉煤灰加气砌块及年产2亿块粉煤灰标砖,铜陵泰山石膏2×5000万m2/a纸面石膏板资源综合利用,安徽瑞福祥食品公司年25万吨小麦秸秆综合利用,中国宣纸集团公司黑液综合利用.
其他节能产品.鼓励安徽世林照明公司LED发光二极管室内照明产品,安徽乾正光电公司半导体(LED)照明产品,安徽胜芝远通光电公司高频感应灯(第4代绿色光源)等系列节能产品开发.
(五)新型装备制造业
重点发展数控机床,现代模具制造,医疗设备以及玻璃,水泥等成套设备4大重点领域,加快建设合肥,芜湖,蚌埠,滁州4大产业集聚区,实施36个建设项目,总投资33亿元.到2012年,全省新型装备制造业产值达到200亿元.
1,现代模具制造.
模具业是"制造业之母",在电子,汽车,电机,电器,仪器,仪表,家电和通讯等产品中,60%—80%的零部件依靠模具成型,模具技术已成为衡量一个地区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并具有非常强大的带动作用.加快合肥模具工业园,芜湖模具工业园建设,发展产业集群,培育一大批"小而专","小而精"模具生产企业,为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服务.支持铜陵三佳,扬子模具,滁州宏达模具,全柴集团,安徽叉车集团,新鸿发交通(安徽)公司等企业,重点发展汽车复盖件冲压模具,家电塑料模具,冰箱真空成型和发泡模具,电子元器件精密加工和塑封模具,消失模铸造模具,压铸件金属模具,快速成型模具,电液锤锻模,大型塑料型材挤出模具,橡胶模具等.
2,医用设备.
以滁州天长鑫盛科技公司,康达医疗用品公司为龙头,大力发展电子集成度高,技术水平先进的医疗设备,建设华东地区具有影响力的医用设备制造基地.重点发展逐搏体表希氏束检测仪医疗设备,积极推进JXT-1型计算机医学X线图象处理系统,WXJ-1型心室晚电位检测系统,原子发射光谱分析中干扰效应的自适应抵消方法的研究,JUST-500型动态血压分析系统体表希氏束检测系统等医疗设备的产业化进程;重点建设一次性安全性自毁式注射器,血糖仪,诊断仪等医疗器械项目;建设年产5万台制氧机等医疗设备项目.
3,数控机床.
高速,高精,数控,柔性,复合加工,智能化是未来机床行业发展趋势.支持芜湖恒升,日升,红旗,安徽鸿庆,安徽晶菱,马鞍山万马,皖南机床重点发展各类立式和卧式加工中心,车削中心,数控铣床,大型数控立式车床,大型数控镗床和铣镗床,高速五面及五轴加工中心,多轴联动数控机床和加工中心等系列产品.重点实施安徽鸿庆FMS柔性加工线,DYNA数控统.
支持合肥锻压机床公司发展大型快速液压机,重点实施集成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智能化和柔性加工技术为显著特点的大型数控液压机和高精度校直压机.研制开发粉末冶金系列液压机,大型数控机械压力机,薄板开卷校平生产线成套设备等新产品.
鼓励当涂博望机床集群向大型,数控化,光,机,电,液一体化的方向发展.支持开发数控碾压成型设备,数控高速冲模回转压力机,数控热模锻压力机,数控板材无模多点成型机等数字化塑性成型技术装备.
4,玻璃,水泥等成套设备.
依托蚌埠凯盛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合肥水泥研究院先进的生产工艺技术和设备制造技术,研制生产优质浮法玻璃和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的关键工艺设备.进一步完善和提高500t/d~600 t/d级浮法全线装备水平.加快太阳能电池玻璃基板镀膜设备开发制造,降低太阳能导电膜(TCO)玻璃生产成本,加速高效率,低成本新型太阳能电池的应用.重点开发平拉,压延玻璃生产线成套设备,玻璃微珠生产线成套设备,中空玻璃生产线成套设备,离线镀膜玻璃生产成套设备,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成套设备.
(六)电子信息产业
充分发挥我省高校科技优势和合肥,芜湖,蚌埠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人才优势,围绕电子信息产业,加快发展电子商务,软件,公共安全,汽车电子等4大领域.重点建设合肥,芜湖,蚌埠,铜陵,滁州,巢湖,马鞍山市7大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重点实施28个建设项目,总投资45亿元.到2012年,全省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产值350亿元,确立其在全省工业经济中的支柱先导地位,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电子商务.
大力发展系统集成,电信服务,计算机网络服务,数据库服务,软件开发等信息服务业,促进信息技术在经济会各领域的应用.加快完善电子商务基础设施,法律环境,信用和安全认证体系,建设安全,便捷的在线支付服务平台.发展以需求为导向,实用高效,多层次,多类型的电子商务模式,大力发展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培育电子商务龙头企业.支持中科大恒星电子商务技术有限公司的电子商务和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开发应用,安徽朝华互联科技有限公司商务信息平台,新一代区域化商务信息服务模式等项目建设.到2012年电子商务业产值达到50亿元 .
2,软件.
以发展应用软件为重点,大力拓展软件应用领域;以重点行业应用为突破口,积极开发嵌入式应用软件,中文语音软件,网络与信息安全软件.进一步支持合肥,芜湖国家级动漫基地和软件外包基地建设,培育重点骨干软件企业,发挥软件园区的聚集作用,壮大软件产业规模.重点支持科大讯飞语音合成软件及芯片,语音信息服务及电子府系统集成,以及合肥美亚光电公司高速多传感检测控制系统软件,安徽电力继远软件公司创建国家软件测试实验室建设等.到2012年软件业产值达到100亿元.
3,公共安全产业.
加快建立各级公共安全预应急信息平台,鼓励企业开发生产安防设备及器材等产品,主要包括视频监控设备,门禁对讲,防盗报设备,防护装备,公共广播设备,生物识别设备,信息安全设备,三表抄送,防暴与安全检测设备,防雷电技术与设备,防伪技术产品,安防通用配件,用装备设备,智能交通设备等.支持安徽四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气象电子,通信导航,广播电视,公共安全等领域产品的软件开发;安徽蓝盾光电子公司,安徽科力信息产业公司,安徽三联公司的交通测速雷达,智能交通,交信息化应用;科大立安公司LA100型火灾安全监控系统;合肥工大高科信息技术公司铁路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煤炭安全生产技术与装备研发生产等.促进产学研合作,加快微波通信,光通信,卫星通信以及量子保密通信等自主优势科研领域创新成果的产业化进程.到2012年公共安全产业产值达到50亿元.
4,汽车电子.
依托奇瑞节能环保汽车技术平台,加快芜湖国家级汽车电子产业园建设,重点开发生产发动机管理系统,车身控制系统,变速箱控制单元,电控动力转向系统,汽车稳定控制系统,全球定位系统以及汽车仪表等汽车电子产品,争取将芜湖建设成为种类较为齐全,主要产品技术水平与世界同步,产业规模居全国前列的汽车电子产品生产,流通和研发基地.围绕江汽集团等自主整车企业,发挥合肥集成电路,软件等产业优势,重点在动力和底盘控制,车身和车载电子等产品领域加大核心技术产品的研发生产力度,建立汽车电子产业基地.2012年汽车电子产业达到150亿元.
5,量子通信.
量子通信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具有保密性强,大容量,远距离传输等特点.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和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加快推进量子密码技术和量子通信传输实用化,促进量子信息新技术在我国信息安全和国防建设中的应用,推动我省通信产业在更高层次上发展.
五,措施建议
1,加强组织领导,加快实施培育计划.成立由省领导挂帅的新兴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统一协调,实行部门联动,形成合力,将新兴产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会发展总体规划,实现资源的集成配置.省直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相关配套措施,在财,税收,人才等方面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各市应根据本地实际,结合本培育计划,研究制定推进本市新兴产业发展和产品结构调整方案,明确具体目标任务,把新兴产业发展作为衡量本市经济发展质量和后劲的主要指标之一.
2,争取国家支持,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围绕国家制定和组织实施9个重点产业振兴规划的有利时机,认真谋划,储备一批重大新兴产业项目,加大跑部力度,积极争取国家重大新兴产业项目在皖布局和支持.积极组织申报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扶持中小型科技企业发展,支持和鼓励其做大做强.建立省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库,加强项目前期工作力度,加大对重点项目的调度和协调,及时掌握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对特别重大的项目,实行领导负责制.加快京东方六代线,奇瑞节能环保汽车,普乐薄膜太阳能电池,合肥乐凯光学级薄膜,芯硕半导体高精度光刻机,丰原生物柴油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强招商选资,认真梳理签约项目,特别要重点抓好10个亿元以上意向项目的跟踪落实工作.加快推进园区和基地建设,着力推进凤阳硅产业基地,蚌埠,芜湖节能环保装备基地,蚌埠生物化工基地,合肥,芜湖模具工业园,合肥软件园等建设,完善硬件设施,提升服务功能,增强产业发展的内涵和园区的吸引力.
3,建立投资体系,努力突破资金瓶颈.一是发挥府资金的引导作用.设立省新兴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围绕我省新兴产业发展重点,统筹扶持新兴产业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研发,加快新兴产业重点领域,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二是加快风险投资体系建设.创立省新兴产业风险投资基金,通过参股,融资担保,跟进投资和风险补助等方式,积极扶持,壮大一批省内的风险投资机构.引导一批境外著名风险投资基金,私募基金,金融类公司等投资机构来皖拓展风险投资业务.鼓励企业或个人等各类民间资本参与组建风险投资机构.完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三是加大对新兴产业企业的倾斜力度,优先安排符合条件的骨干新兴产业企业上市.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利用主板,中小板和即将推出创业板市场上市直接融资.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行企业(公司)债券,鼓励优质科技型中小企业发行集合债券,利用境内外产权交易市场进行股权融资.引导各金融机构建立适应新兴产业特点的信贷体系和保险,担保联动机制,促进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金融创新.完善担保风险补偿机制.
4,加强自主创新,着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全力推进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积极争取国家"863"计划,高技术产业化专项和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等国家和省科技计划及专项的扶持,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带动产业链整体水平提升.继续强化创新平台建设,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完善省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服务中心.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国家和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重点围绕光伏,生物,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重点产业,组织开展产业链关键和共性技术,关键产品和缺失环节等攻关课题研究,积极开展江汽股份的混合动力车,奇瑞汽车的无级变速箱,科大讯飞的多模态语言搜素,蚌埠珠绒的聚丙烯腈基碳纤维,量子通信等产业化技术攻关,培育丰原集团,奇瑞汽车,海螺川崎,华东光电,科大讯飞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国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重点产品和品牌.
5,建立监督激励机制,确保又好又快发展.一是建立激励机制,用活我委有限资金,设立新兴产业发展技改专项,同时,建立省市两级考核体系,设立专项奖励资金,鼓励和调动各地发展新兴产业的积极性.二是建立项目调度机制,定期对各地新兴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调度,及时了解项目建设进度,协调解决存在问题.三是建立新兴产业重大项目监理督导机构,对工程实施实行主管领导和项目业主负责制,加强对项目的监督管理,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四是建立新兴产业发展通报制度,不定期编制新兴产业发展简报,通报各地新兴产业发展情况,交流最新前沿技术,信息和发展经验.
6,加强人才建设,充分发挥支撑作用.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加快建立适应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机制和人才资源配置体系,解决人才管理中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的不适应问题,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不断创新的策环境,培养,引进高水平研究开发人才,高技能生产人才和高层次管理人才,建设新兴产业人才队伍,充分积蓄产业发展后劲.鼓励科技人才在我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之间的交叉任职或兼职,更好发挥人才作用.抓住当前海外人才回归的有利时机,设立专项资金,加快引进高层次人才.认真组织实施国家"银河培训工程",加强经营管理,技术研发,财务管理等人员培训.健全创业辅导体系,扩大创业辅导覆盖面,培育提升创业者素质和能力.